现在的共享单车骑一个小时要六七块钱,通货膨胀都赶不上它涨价的速度啊!比坐公交、坐地铁都贵。
正是骑着共享单车享受春夏好时光,和这美好时光截然相反的呢,是现在的共享单车价格。不得不承认,它涨的速度比我的工资快多了。50分钟要了我6块钱,6块钱是什么概念呢?
6块钱够我坐地铁从北京东边跑到北京西边了。难道是大城市的特权价格吗?我就去网上搜了一遍,发现北京共享单车价格已经很克制了。
从2019年之后,北京共享单车的起步价一直都是半小时1.5块,而其他城市早就把起步价1.5块的时间,从半小时缩短到10分钟和15分钟了。就在今年春节前后,哈啰单车进行了涨价,变成了现在的工作日起步价1块5骑5分钟,周末和节假日1块8骑5分钟,超出的时间按15分钟1.5块计算。
美团和青桔单车在北京还没有涨价,依旧是半小时低价。这么算下来,工作日在北京骑一个小时的共享单车,哈啰要整整6块钱,青桔和美团要3块。怪不得每次地铁站门口剩下的都是蓝色的哈啰,大家不选它,不是因为它不好骑,而是因为它贵。
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
其实这些年共享单车涨价是一个大趋势。2016年,那些雄心勃勃的资本们为了抢夺市场,烧钱补贴,推出了半小时只要五毛钱的共享单车。后来资本没钱了,共享单车就回归到了一个正常的商业逻辑,也就是要赚钱盈利呀,或者至少不亏吧?
然后涨价就成了最简单粗暴的手段。从2016年到现在,共享单车已经经历了差不多10次涨价,尤其是去年那波涨价,直接把1块、1.5起步价的时长从15分钟缩短到了10分钟。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5分钟啊,刚好对准了打工人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家的距离,把我们这群打工仔拿捏得死死的。
各位可以想一下,如果你某天早上出门刷到了一辆没有掉链子、坐垫还在、刹车没锈成兔子文物的共享单车,然后一路绿灯,红绿灯都给你面子,仿佛全世界都在给你让路。到地铁站门口,刚好看到大哥收走了一批车,给你腾出了一个VIP停车位,然后你丝滑入位,一键锁车,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找停车位。恭喜你抽中了早8点的都市生存彩票,只有每天靠共享单车历练的打工人才懂这个的含金量。
但是但凡你运气少那么一点点,红灯长到足够你刷完一集电视剧,停车框里面永远塞满,APP死活不认你停进去了。然后你就会变成一只手拽着单车,一只手举着手机导航,像流浪汉一样,满大街地在找停车点。好不容易停好了,一看时间,11分钟了。原本只需要1.5块或者1.8块,现在因为涨价变成了3块钱,价格直接翻倍。你说气不气吧?太懊恼了吧。
不过,真正靠共享单车实现全勤的打工人,可是对价格最敏感的人,怎么可能像冤大头一样按次付费呢?
当然要选择月卡和季卡。以30天无限次的月卡为例,北京地区的美团、青桔和哈啰包月价格分别是35、25和35。但是没有人会原价购买的,基本上都是选择自动续费,价格就变成了16.8块、16.8块和17.9块。
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
这么算下来,哪怕除去不用上班的4个周末,基本上一天不到1块钱,好像也还行。所以真正被共享单车涨价刺痛的,还是因为各种原因需要按次付费的人群。就算你买个次卡也比单次付费要划算。
所以这个事儿就变成了,共享单车基本上都是声称要涨价,但是又不敢真正大幅涨价。这几家公司是在试探我们消费者的底线,又不敢得罪我们。毕竟他们内心也很清楚啊,使用共享单车的大部分人都是价格敏感性人群,我们都比较“抠门”嘛。
而在这样的矛盾和纠结背后,是共享单车难以下降的成本和难以上涨的收入,最终形成的盈利问题。据报道,除去芯片和智能锁,现在一辆共享单车的制造成本在五六百块钱左右。
另外还要算上各种运营、仓储、折旧成本。我们经常在大街上看到的共享单车调度大哥,他们的报酬是按搬运单车的数量给的,一般都是一台1块多。把这些共享单车从空闲的地方再运到地铁站、公交站也要算成本。而且共享单车的使用寿命要比家用单车短很多,能骑三五年基本上就是极品了。像这种手动锁版的共享单车在北京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
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
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版本单车太老了,到了使用年限;美团、滴滴、哈啰每年都会投放新的版本来取代这些旧版本。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手动锁版的共享单车在近停点、某些荒无人烟的地方都是可以锁上的,非常不利于车辆管理。然后调度大哥去找车,又要花钱。所以新的共享单车全部都是智能锁了,你必须要停在指定的停放点。这个技术背后又是研发成本。
可以看到这个行业哪哪都花钱,就是用户不愿意掏钱。据报道测算,2024年哈啰、美团、青桔一年的运维成本分别是36.5亿、18.9亿和25.5亿。那么这三家靠共享单车赚到钱了吗?
答案是都没有赚到钱,都在亏损。所以共享单车巨头现在面临的情况就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他们要不断增加、更新更多的单车。但这么做啊,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钱去换更多的亏损。但现在已经没有金主可以给他们输血了,那他们只能用自己早先储备的资金了。
可以预见,随着哈啰、美团、青桔一步步试探地给单车进行涨价,月卡、季卡、次卡的费用以后也会逐渐上涨。除了涨价来赚钱之外,他们也在小范围地测试,做广告投放和联名来获得更多的额外收入。就是效果嘛,确实很难评。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前阵子哈啰在上海和肯德基联名做了个广告,大家来听一下效果:“又要去打工,谁都不傻瓜?”觉得怎么样呢?有人觉得很尬,有人觉得很有趣,还有早上本来就烦了的打工人,听完之后想连夜暗杀肯德基老爷爷。
滴滴那边选择车身广告联名,比如和黑窗悟空这两家联名。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把单车变成了一个广告位。另外两家应该也会很快跟进。美团这边也开始在一些地方推出了在共享单车上加装共享充电宝的盒子。
我个人觉得想出这个产品的人真是个商业奇才,不仅可以让共享充电宝随取随还,同时还解决了不能够追着共享单车还充电宝的这个痛点。一想到以后有人还充电宝,还得追着共享单车跑的画面,就觉得超级搞笑。
很显然,并不能。腾讯和爱奇艺搞了那么多年,想出了那么多商业模式,最后还是靠会员包月涨价才赚到钱。所以啊,各位等着吧!共享单车还会涨价的。当然,你的脑子里面可能有一些可以帮助他们赚钱的点子,千万不要打在弹幕上面,也不要发在评论区里面。他们真的会学习、会看到的。